城市何时不再“看海”?一场暴雨的反思|每日速看

来源:株洲新闻网时间:2023-06-26 09:09:39

6月8日暴雨期间,王家坪立交桥下出现大面积严重积水。记者/伍靖雯 摄


【资料图】

6月22日,石峰城管市政部门在报亭南路沿线处置道路积。受访部门/供图

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/伍靖雯

6月以来,株洲进入雨水集中期。尤其6月8日一场暴雨,株洲西站站前路、王家坪立交桥下等多处严重积水点暴露无遗。

面对暴雨,城市防汛的应急管理制度、市政排水设施建设等,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?

株洲作为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,“海绵”何时发挥更大功效?

不仅市民持续关注,相关部门单位也在反思,在行动。

从一场暴雨出发,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。

新积水点开始冒头

6月8日下午的强降雨,株洲城区出现15个严重积水点。其中积水最深的地方在王家坪立交桥下,最大积水深度达60厘米,多台车辆被困水中。

6月22日的又一轮暴雨,红旗南路跨石宋桥下、石峰区报亭南路,再次出现短时积水,所幸市政部门快速处置,并未造成交通安全等方面影响。

这几年,在极端天气多发、频发的背景下,城市市政排水设施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,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。

就拿株洲6月8日暴雨期间出现的15个严重积水点来说,根据株洲市城管部门初步分析梳理,就呈现出老积水点“隐退”、新积水点“出山”,以及新老城区都有积水点等态势。

先看区位分布,6月8日出现的15个严重积水点,位于天元区的有13个,位于建成时间相对较久的石峰区、荷塘区的各有1个。

再看具体点位。此前颇受市民关注的白石港立交桥下、枫溪大道等老积水点,在今年的强降雨过程中纷纷“扛”住了。但是,株洲西站站前路等此前从未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积水的区域,却没能经受住“考验”,出现了20厘米深的积水。

一个积水点暴露多种治理问题

面对暴雨,各方共识是,防汛排涝是一项系统工程,涉及市、区等多个层面以及各个部门。各部门应急职能和资源分散,也意味着一旦出现部门配合衔接生疏、协调联动不顺畅,就容易给整个防汛链条带来影响。

就拿城区排水防涝设施的管理来说,这一职能分布在城管、住建、水利、农业农村及辖区政府,同一水系排水管网的相关设施,如泵站、闸门的管理和管道建设维护,也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。

“我们分析认为,这次王家坪立交桥下的积水事件是一次突发意外,但也暴露了我们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的短板。”参与本次积水调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王家坪立交桥建成运行10余年来,此前桥下没有出现超过20厘米深的积水。

为了搞清这个积水点的成因,市城管、住建等部门到现场查勘,最后在下游排水出水口附近才发现,是末端部分排水设施未能在第一时间人工开启,导致雨水无法及时外排。

一个案例,暴露两个问题。一方面是排水设施自动化率不足,一方面是人员落实应急制度不够及时。

短板还不止这两个。部分排水设施建设标准落后,也被认为是这次严重积水的主因之一。尤其随着近年来建成区面积扩大,原来属于农村散排渠的,变成了城市市政管渠,但这些排水管道管径过小、部分管道强度不够甚至已经破损坍塌,比如天易大道大石桥下每逢暴雨必积水,就是这一情况导致。

暴雨期间的应急抽排能力,也被视为要补齐的一项重要短板。相关部门初步调研统计,目前株洲的应急抽排水能力,是每小时1500立方米。但长沙市一个区的抽排能力,就达到了每小时1.2万立方米。

治理内涝还需久久为功

众所周知,为了解决城市内涝积水问题,我国正大力推进建设“海绵城市”。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“以排为主”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,而是以建筑、道路、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为载体,下雨时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需要时将蓄存的水“释放”并加以利用。

株洲去年入选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,对城市的“海绵化”改造还在进行中,但我们也可以看到,一些成效已经显现。比如,天元区老旧小区滨江一村,其道路和地下管网系统经过“海绵手术”,不再大面积积水;清水塘片区环保大道的人行道全部采用透水混凝土,雨水直接流入“U”形浅碟设计的绿化带,随即进入水管,不仅没有积水烦恼,还强化了生态属性。

根据《株洲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行动方案(2022—2024年)》,到明年,株洲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要达到45%以上,并打造具有株洲特色的海绵集中示范区。此外,株洲海绵城市建设的远景目标指向2030年,届时,城市有望真正实现水安全。

当然,远景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。眼下,株洲针对本月发现的积水点,已建立“一点一策”动态清零机制。其中,针对湘山路株百工大店沿线、新东路石峰大桥下、报亭南路、石宋路红旗南路桥下等区域的积水点改造,都已纳入相关的市政设施项目建设计划,目前正有序施工建设中。

健全城区防汛防涝应急联动机制,我市也印发了《株洲市主城区排水防涝应急预案(试行)》等相关文件,针对排水防涝工作组织架构和应急响应等进行细化。

其中,在组织架构层面,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增设分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为副指挥长,并成立城市排水防涝专项小组,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市城管局局长兼任;应急协调联动方面,要求各责任单位依据职能职责,在发生城市内涝灾害时,中心城区抢险救灾人员在接通知后15分钟内到达现场处置,非中心城区的在30分钟内到达现场。

可以看到,在防汛防涝这场持久战中,在海绵城市建设进程中,株洲正一步一个脚印,朝着目标扎实前进。

【记者手记】

面对暴雨,要“技防”更要“人防”

不可否认,这些年,随着海绵城市建设和市政设施日常管养运维机制的保障,株洲的雨涝问题越来越少,所以一场暴雨造成的严重积水才愈发引起公众关注。

这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,面对暴雨,工程建设作为“技防”发挥作用的同时,“人防”同样不可或缺,甚至更为重要。

要打赢防汛持久战,就必须把责任压紧压实,确保防汛链环环相扣,进而筑就防洪防汛的坚实堤坝。

值得称赞的是,株洲看到了问题,正通过一系列举措提升改善。我们相信,凭着这股子干劲和担当,株洲应对汛期的安全韧性将不断提升,为市民带来更多更实在的幸福感。

关键词:

图文推荐

热门文字

标签

精彩赏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