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作风·我见证丨一场“敲门认亲”,让干群鱼水情更浓

来源:株洲新闻网时间:2023-06-30 10:05:13

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/王军通讯员/刘海粟 刘晓聪 黄星

攸县谭桥街道东联社区监测户向文德,有两件“宝贝”傍身——烟斗和药箱。

烟斗是20年前从废品收购站淘的,镀铜的铝制材料,一大一小花了5块钱。向文德是老烟枪,8岁就学父亲抽旱烟,水箱里咕嘟咕嘟响不停,呛人的味道弥漫整间屋子,端着烟斗的时候让他觉得“心里踏实”。


(资料图)

药箱是常年离不开身的,里面装满大包小包药。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,早几年又被查出糖尿病,到了刮风下雨的日子,腰椎颈椎“就像是散了架”,孱弱的身子活脱脱是个“药罐子”。

不久前,厨房贴好瓷砖的向文德,不假思索地将小烟斗送给了谭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鹏。“也给我一次礼尚往来的机会!”心愿达成的向文德,说啥也要表表诚意。

监测户为何要和街道党工委书记礼尚往来?事情还得从“敲门认亲”行动说起。

去年2月,谭桥街道印发《结亲戚活动 鱼水情行动》实施方案,明确要求街道党员干部每年结对帮扶一户困难群众,通过每季度自购食材与联系对象“共吃一顿饭、办好二三事”,增进干群鱼水情。

“花两三个小时做顿饭,既能体现基层干部的实在,又能更好地体察群众冷热。”陈鹏说,饭桌上最能与群众打成一片,尤其是对好客的农村居民来说,“宾朋满座”是一种体面。

走访“选亲”,陈鹏选了村里“最远的一户”。年过六旬的向文德至今孑然一身,住的是父母留下的砖房,因为身体原因干不了重体力活,只能靠低保金过日子。

头一次走进向文德家,陈鹏就被地上凸起的水泥块绊了个趔趄。一边做饭一边唠家常,他了解向文德的心愿:“打个喷嚏都能激起一层灰,要是铺上瓷砖就好了。”

▲ 街道干部走访向文德(中)。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/王军 摄

再次上门,陈鹏带来了施工队,并自掏腰包购买了2000元钱的瓷砖。饭后,大伙量好尺寸、撬开地基,在旧房子里忙碌起来。

来的次数多了,陈鹏与向文德更亲近了。药箱空了,陈鹏记下药品名录,托人送上门补齐;街道购买的鸡苗,陈鹏最先想到向文德;公益性岗位腾出来了,陈鹏第一时间征求他的意愿……

今年6月,陈鹏再次敲开向文德家的门,催促他准备申请材料,办理大病医保。饭桌上,向文德拿出不常用的小烟斗,说啥也不容陈鹏推辞。

“敲门认亲”,让干群鱼水情更浓。街道厚厚的“结亲台账”上,73户困难群体了却微心愿——副书记郭希的“亲戚”,经过牵线搭桥成功应聘外卖员;人大主任李珍的“亲戚”,通过“绿色通道”办起了摩托车修理店;宣传专干刘嫘的“亲戚”,踏踏实实地扎在街道公益性岗位上……

【记者手记】选好群众视角 才能“身”入基层

俗话说,手上长不出几个“老茧”,体察不到群众愁盼;眼里看不见感恩笑容,收获不到真情无价。

攸县谭桥街道深化党建+,用敲门认亲的方式密切联系群众,用最佳的群众视角交出实在的心愿清单,无疑是激活基层神经末梢的生动尝试,是转变干部作风构建亲情关系的有效抓手。

选好群众视角,才能“身”入基层。乡村与城市有一个显著不同,就是人们大多“生于斯、死于斯”,熟人社会特征明显,这需要基层干部主动地打开“衙门”、放下架子,轻车从简地与群众交往,真诚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。如此,群众才会放下戒备,与党员干部们同舟共济,干群鱼水情才会更加生动迷人。

关键词:

图文推荐

热门文字

标签

精彩赏析